“玉石之路”的遐想
3000多年前的殷墟,永遠是一個發掘不盡的秘密。
1976年,考古學家在這里發掘商代的婦好墓,發現了700多件珍貴的玉器。根據研究,其中差不多有一半是“昆山之玉”。
這個昆山,當然不是今天上海附近的昆山,而是赫赫有名的昆侖山。不消說,這些玉器就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。
婦好是誰?
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,可不是什么窩在王宮內,手不拿針、腳不出戶、嬌滴滴的妃子,而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女將軍。
不,說她是將軍,似乎有些委屈她了。嚴格來說,她是一位杰出的女性統帥。她曾經代替武丁,帶領軍隊南征北討,建立過不少功勛。其中有一次,她領兵上萬人,攻打西邊的鬼方部落,得到許多玉石和制作成型的玉器。她的墓里有這么多的珍貴玉石,完全符合她的身份。它們似乎是鬼方戰役的戰利品,完全有可能成為她的殉葬品。
無獨有偶,1989年,人們在江西省新干縣的一個商代墓內,也發現了許多類似的玉器,其中有從萬里之外來的許多和田玉。
啊,3000年。
啊,上萬里。
請問歷史老人,那時候沒有汽車、火車、飛機,連一條像樣的道路也沒有,這些“昆山之玉”是怎么到這兒來的?
這是商的故事。
據說,周穆王巡游西方,在瑤池和西王母告別的時候,熱情的西王母曾經送給他一些珍奇的玉石。
這是周的故事。
商和周,這兩個遙遠的王朝,跨過有記載和沒有記載的歷史階段,悠久得幾乎沒法觸摸,但是遺留在那古老的時間夾縫里的一塊塊玉石是可以觸摸的。
商周時代,昆侖山下出產的和田玉怎么鉆進神秘的婦好墓,來到黃河下游,甚至來到長江下游呢?
這不是科幻小說,這是一段嚴肅的歷史。面對商周古墓出土的這些“昆山之玉”,人們只能做出當時曾經有一條“玉石之路”的推測。
是啊,“昆山之玉”實在太有名氣了!
玉石是天然的產物,是大自然饋贈給人們的最古老的禮物,哪怕是沒有什么文化的原始人也能夠發現。不像絲綢還需要培植發明,不那么容易制作出來。
和田一帶的人們很早就發現美麗的玉石了,大約在3000多年前,這里就有采玉、琢玉的部落。和田玉石成為最早的商品和禮品,以昆侖山下的玉石產地為中心,一步步由近而遠,朝東方和西方傳播:向東經過塔里木盆地、河西走廊,或者青海高原,逐漸到達遠古中國的腹地;向西經過帕米爾高原、中亞、西亞,直至地中海邊。早在絲綢之路之前,一條朦朦朧朧的“玉石之路”就已經出現了。這才有婦好墓內似乎不可理解的“昆山之玉”。
話說到這里,人們不禁會問:“玉石之路”歷史到底有多悠久?商周時期發現的和田玉是不是最早的?
不,這條“玉石之路”上還有更早的發現。新疆羅布泊地區的樓蘭遺址,曾經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玉斧。這兒一大片茫茫沙漠,哪來的玉石?經過地質學家鑒定,這些玉斧就是用和田的羊脂玉和青玉制成的。不消說,它們比中原地區商周時期古墓里的那些玉石早得多。
甘肅、青海一帶的齊家文化等史前文化遺址,也出土了許多史前時期的和田玉器。相比而言,婦好墓中的和田玉還是較晚的。
是啊!事情就是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。
這條“玉石之路”比2000多年前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所開辟的絲綢之路更加悠久,很可能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了雛形。后來名揚四方的絲綢之路,就是從“玉石之路”進一步發展而來的。只不過絲綢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,更加受到人們歡迎,蒙昧年代的“玉石之路”才逐漸演變為人人知曉的絲綢之路。今天我們述說絲綢的歷史,可不能忘記遠古時期那一塊塊硬邦邦的玉石鋪砌的道路。
杜甫的一首詩說:“舊隨漢使千堆寶,少答胡王萬匹羅。”其中的“千堆寶”,說的可能就是西方饋贈的和田玉。詩中把這樣的西域寶玉與中原贈送給胡王的絲綢相提并論,十分形象地反映出后來絲綢之路上雙方交換的主要物品。這表明古時的“玉石之路”,在后來的絲綢之路階段也還沒有完全失去意義。
再一個問題,這些和田玉是怎么運送出來的呢?
不消說,主要是當地人帶出來的。可是戰國時期尸子的書中有這么一段話:“取玉甚難,越三江五湖,至昆侖之山。千人往,百人反。百人往,十人反。”
這是什么意思?難道早在戰國時期,內地就有“千人”“百人”的隊伍前往遙遠的和田“取玉”了嗎?如果這是真的,“玉石之路”上應該翻開值得注意的一頁了。
說起“玉石之路”,不能不說起玉門關。這是大漢帝國的國門。大量絲綢從這里運出去,玉石又經過這里運進來。只消仔細琢磨一下“玉門關”這個名字的含義,就可以理解古老的“玉石之路”是怎么一回事了。
從另外一個角度想一想,為什么這里不叫“絲門關”呢?可見當時人們十分重視玉石進口,它的意義似乎比絲綢出口還大得多。
“玉石之路”的謎實在太多太多,需要好好研究清楚。
小知識·古老的“草原之路”
春秋戰國時期,原本居住在敦煌附近的塞人,沿著天山一步步西遷,散布在阿爾泰山至巴爾喀什湖一帶,和中原內地進行貿易。內地輸出的主要是絲織品和金屬器具,輸入的主要是牲畜、皮毛和玉石。
塞人的西邊還有分布在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的斯基泰人,那是一個善于養馬的游牧民族。公元前9 世紀以來,他們也開始和中國進行零星的貿易。
再往西邊,咸海、里海、黑海以北的草原,以及歐洲東部,還分布著其他草原民族。盡管他們不能和中國直接聯系,但是通過一個個部落之間相互交換, 一些中國產品也能傳遞到這些地方,一條比后來的絲綢之路古老得多的“草原之路”形成了。
《南方絲綢之路》
筇竹、蜀布的啟發
請問,張騫開辟的北方絲綢之路是最早的一條絲綢之路嗎?
不,還有一條絲綢之路早得多。
這話讓張騫自己說,請歷史證明吧。
《漢書·張騫傳》記載,當張騫通西域,到達大夏(今天的阿富汗北部)的時候,十分意外地發現了筇竹杖和蜀布。見多識廣的張騫,一下子認出來,這是中國蜀郡的地方特產。
這里和蜀郡相隔十萬八千里,沾不上一丁點兒邊。他自己好不容易才剛剛來到這個地方,到中國的路才開通,這里怎么會有蜀郡的筇竹、蜀布?難道還有人比他來得更早,是飛來的不成?
他覺得很稀奇,便打聽這些東西的來歷。
當地人告訴他,這是從身毒運來的。
身毒就是印度,和中國隔了一道巨大的喜馬拉雅山墻。從前在中原內地,張騫也沒有聽說過身毒和中國有什么聯系。
聰明的張騫想,那邊必定還有一條秘密通道,從蜀郡經過身毒到西方。這些筇竹、蜀布必定是從那條路運出來,由身毒商人再轉運到這里的。
他沒有猜錯。后來的《漢書》上更加確切地說,從身毒國行數千里,可以遇見中國蜀郡的商人做買賣。不消說,那條路不僅存在,而且是暢通的。
張騫是個細心人,認真計算了一下:大夏在中國中原西南12000 里處,身毒在大夏東南幾千里處。身毒有蜀郡的商品,必定距離蜀郡很近。
他仔細回想,曾經聽說過蜀郡西南有身毒國,當時沒有在意。中國的蜀郡,與身毒國隔著千座山、萬道嶺, 怎么知道境外有這么一個地方呢?如今細細一想,看來蜀郡和那里,必定早就有一條路相通了。
張騫這次出西域,就是想找一條通往西方的安息(波斯)、大秦(羅馬)的安全又近的路。經過一番努力,他終于來到眼前的大夏這個地方。一路上非常艱險,他時時受到漢朝的死敵——強大的匈奴威脅。如果換一個方向,從出產筇竹、蜀布的蜀郡出發,經過身毒到這里, 豈不是安全得多?
這一琢磨,張騫心中有數了,回到長安,就向漢武帝報告在大夏發現筇竹、蜀布的情況。張騫主張換一個方向試一試,避開匈奴的威脅,經過蜀郡和身毒到西方。這條路上沒有強大的敵人,必定安全得多。
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一聽,十分贊賞這個計劃,立刻派對西南地區熟悉的司馬相如等人,從蜀郡和犍為郡出發,分為四隊前往尋找通向身毒的道路。想不到,這些隊伍都被當地的少數民族部落堵住,漢朝使者沒法前進一步。
唉,這簡直就是陰溝里翻船。堂堂大漢帝國能打敗匈奴,怎么會被這些山里的小小部落鉗制呢?這些少數民族部落也不賣一點面子,干嗎要和大漢帝國作對呢?
道理很簡單,這些部落一來擔心中央王朝吃掉他們, 二來為了維護這條秘密商路的控制權。他們允許一幫幫山間鈴響馬幫和對自己有益無害的商隊通過,卻絕對不允許強大的中央王朝勢力進入,逐漸控制這條商路和自己的地盤。雖然自己的實力不夠,不能和中央王朝明著開仗,但是依靠地勢艱險,山高林密,也足以阻擋強大的對方了。
噢,大象斗不過螞蟻,漢朝朝廷只好放棄了對這條道路的開辟。不過,張騫的發現還是很有意義的,至少證明了南方還有一條通道比北方絲綢之路早得多。 北方絲綢之路基本上是官府開辟的。后來逐漸發展成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這條路是民間開辟的。這一點,要弄明白。
小知識·筇竹
筇竹,又叫羅漢竹,是我國西南地區的特有品種, 屬于國家三級保護植物,是稀有竹種。竹面光滑,竹節高高隆起,好像圓環形的脊,有較高的觀賞價值。古時候, 人們常常用它制作手杖。筇竹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南部的邊緣山區,雅安地區的大相嶺一帶。漢代的臨邛郡(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邛崍)命名和它有關系。昆明著名的筇竹寺,也是以它命名的。